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中信证券:2023年港股业绩有望强劲反弹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从2023年业绩预测修正维度来看,年初至今,制药与生物科技以及房地产板块盈利预测大幅上调,而银行、零售业、汽车与零部件、半导体与生产设备等全年盈利增速预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修。从近一个月年报季的时间段来看,港股2023全年业绩预测的上修主要主要受居民出行及消费复苏利好的相关行业推动。随着稳经济的政策逐步出台以及经济基本面的不断修复,中信证券预计恒生综指2023年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增速分别达20.7%与8.2%。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海外风险事件和国内疫情导致恒生综指2022年净利润下降1.8%。
截至4月10日,恒生综指中有492只成分股已披露2022年财报,整体净利润和营收同比增速为-1.8%/5.1%。
回顾2022年,俄乌冲突等海外风险事件进一步加深供应链矛盾,同时海外防疫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也推升需求回暖,我国能源、材料、工业等传统周期行业延续2021年的增长势头,在2022年业绩表现亮眼,盈利增速分别达55.9%/20.7%/17.2%,营收增速分别为23.0%/10.1%/1.0%。
成长板块方面,仅信息技术企业业绩录得正增长,盈利增速达6.5%,营收增速达4.1%。
医疗保健与房地产板块2022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分别下降22.6%/48.0%,可选消费板块更是陷入亏损。医疗保健的二级板块分化明显,主要为制药板块拖累整体表现;可选消费主要受内地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及出行普遍下降,导致板块业绩受挫。房地产行业业绩也大幅下滑,主要受内地房地产行业低迷的持续影响,同时在“房住不炒”政策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电信服务与日常消费等防御性板块企业则取得业绩增长,分别实现3.1%/1.6%的盈利增速,营收增速录得9.2%/8.2%的稳定增长。
疫情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大背景下,部分成长与顺周期板块盈利高增。
2022年在疫情蔓延背景下,居民对医药零售及线上服务的需求不减,加之部分医疗产品处于成长期且刚需属性较强,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高增长,板块净利润增速达131.1%。
半导体与生产设备延续疫情爆发后的供需严重失衡,盈利保持增长态势,达75.6%。
零售业整体23.9%的净利润增速主要由互联网零售板块支撑,除了监管常态化对业绩的积极影响,疫情防控下互联网零售企业提供的线上物资派送服务也带动业绩增长。
在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全球能源供需失衡加剧,推升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价格大幅上涨,相关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必选消费板块中食品饮料与烟草二级板块的防御属性使其在经济环境不确定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下仍具有韧性,录得8.2%的盈利增长。
金融板块中的银行板块则在“稳增长”与“宽信用”的背景下盈利增长9.0%。消费者服务、房地产、多元金融、制药与生物科技、保险等板块则是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的二级行业板块。
受疫情与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板块业绩显著低于预期。
可比口径下,恒生综指中共有456支个股在2022年年报(或同等日历年财报)披露前有彭博一致预期。相较于预期,整体盈利额较预期低7.4%。
其中,公司数量上,超预期占比最高的二级行业为零售业、软件与服务以及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而能源、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盈利低于预期的企业占比最高。另一方面,零售、半导体与生产设备、银行等行业盈利超预期幅度最高,其中零售业中的互联网企业监管常态化以及疫情中配送服务的扩张导致超预期,而半导体产业则主要为新能源硅料及移动设备模块企业超预期所导致。而房地产、制药与生物科技、消费者服务、以及多元金融在疫情影响以及资本市场波动下净利润低于预期的幅度最大。
受益经济复苏板块2023年业绩预测普遍获上修。
可比口径下,中信证券预测恒生综指2023年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增速分别将达20.7%与8.2%,与年初对比分别调整7.2/-0.2个百分点,不过主要推升盈利增速预期上调的原因为2022年整体盈利低于预期。制药与生物科技以及房地产板块盈利增速预测较年初大幅上调,而银行、零售业、汽车与零部件、半导体与生产设备等全年盈利增速预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修。从近一个月年报季来看,主要受益于居民出行及消费复苏行业的2023年业绩预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国内经济逐渐恢复正常,稳经济促发展成为各地方政府今年工作的主线,消费行业有望受益;房地产风险边际放缓,利好政策持续的出台将助力行业逐步好转;基建项目持续落地,也有望推升相关周期产业稳复苏。
风险因素:1)国内经济复苏低于预期;2)海外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3)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4)海外金融体系风险蔓延;5)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或滞胀。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